查看原文
其他

落魄诗人外出谋生辞别老母,写下一首深情诗,读来让人热泪盈眶

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
2024-09-13


每天诗词故事  记得关注长风

莫笑少年江湖梦,谁不年少梦江湖,只是到了年纪,上有白发高堂,下有蹒跚儿女,为了生活的碎银几两,逐渐活得慌慌张张。

我读过很多沉重的诗词作品,其中清代乾隆时期的诗人黄景仁所写的一首诗,让我记忆非常深刻。

可能年纪越大,经历越深,就越能体会到诗中的辛酸苦楚了。

黄景仁是清朝著名诗人,与龚自珍、袁枚、郑板桥等人齐名。他生于所谓康乾盛世的乾隆十四年,却自打出生之后,就过着十分困顿的生活。

他四岁的时父亲因病而亡,所以一家人老小的生活只能靠着母亲屠氏。16岁时,能减轻家庭负担的哥哥又去世了,作为家里的男子汉,他只能挑起家庭重担。

他想靠科举改变人生,却“五应江南,三应顺天府”,次次不中,日子越过越潦倒,最后只能靠着朋友救济而过活。

就这样,他最后还客死他乡,据说他去世的时候,连随身的衣物都已经典当完了,就剩下一些稿纸,凄凉无比,那一年,他才有34岁。

他去世前为了改善家庭的际遇和生计,曾一边参加科举,一边赚钱养家,到处奔波。1771年,23岁的黄景仁,受太平知府沈业富的邀请做幕僚。

这年黄景仁离家时正是隆冬季节,天上大雪纷飞,背后是年老体衰的母亲依靠着柴门依依不舍的挥手告别。

内心百感交集之下,黄景仁提笔写下了《别老母》这首诗。而正是这首诗,让长风记忆深刻、不忍卒读。

《别老母》

搴帷拜母河梁去,白发愁看泪眼枯。

惨惨柴门风雪夜,此时有子不如无。

这首诗中,作者把一位儿子离别的无奈,与母亲之间的不舍,通过一种极为悲情的品吻娓娓道来,让每一句都很感人,每每读到便有一种愧疚萦绕于心,使人流泪满面。

诗文简译:

掀开门帘拜别母亲,孩儿要前往河梁谋生,满头白发母亲因为舍不得儿子此时正愁容满面,眼泪都快哭干了。

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,本应该陪伴母亲身边,却不得不掩上柴门,离开母亲。不由为母亲感叹:养儿子有什么用呢,这时候有儿子还不如没有啊。

“搴帷拜母河梁去,白发愁看泪眼枯。”黄景仁对母亲离别的不舍在前两句诗中就很好的表现出来了。

谁都想过父母在不远游的生活,但上有老,下有小,家家都有难念的经,作为一家之主的自己,只能抛家弃口的出门讨生活。

母亲心里也很明白这种事,但儿行千里母担忧。

虽说诗人没有直接抒写母亲伤痛之情,但我们已经能够从“白发愁看泪眼枯”中,很容易就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运动及相互间情感的交流:两两相对,默然无语,母亲的凄楚和耽念。

在古代,交通不便,医疗条件不好,每一次与亲人朋友分别,都是一场折磨,因为人均寿命短,有太多人等不到再次相逢的那一刻。

自己一个做儿子的,不能让母亲颐养天年,现在还要在这个风雪夜远走他乡,连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,诗人的悲愁和愧疚,尽在那一刻的相对不言中。

“惨惨柴门风雪夜,此时有子不如无”,夜色渐晚,风雪渐大,离家渐行渐远的人,视线中的母亲越来越模糊,可在心里母亲的模样却越来越清晰。

可能自己走后,年老体弱的老母每天都厌厌地依靠着木棍做的柴门,念叨着我这个没有多大用处的儿子。

“柴门”“风雪夜”两个词就把家境贫寒的心酸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
全诗最后一句是黄景仁离别母亲的肺腑之言,也是点睛之笔,更是字字沉痛让人不忍读。

都说养儿防老,母亲生子养子不容易,而身为人子的自己却不能在家中侍奉老母,反而增加老母的忧愁,这样的儿子岂不是没有更好!

这首诗很简单,但是大道至简,越是简单的诗,往往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
黄景仁没有感叹家里如何贫困,自己如何无奈,单单一句“此时有子不如无”,便将自己的痛苦和自责、抑郁而悲怆都蕴含其中,很能引起读者内心共鸣。

我每次读到这首诗都深受感染,毕竟你我生在世间皆凡人,再闻已是诗中人,对此,我们唯有多珍惜当下,多陪伴父母。

-END-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

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,短短二十个字入木三分,写得真有道理

才女出上联:白头翁,牵牛耕熟地,书生巧对下联让女子羞红了脸

元稹的这首小诗只有20字,却字字珠玑,写尽唐王朝兴衰

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长风文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